论职业教育专业问题研究理论立场及其建设转向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论职业教育专业问题研究理论立场及其建设转向

2022-08-31 16:00:05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职业教育专业问题研究理论立场及其建设转向,供大家参考。

论职业教育专业问题研究理论立场及其建设转向

 

 论职业教育专业问题研究的理论立场及其建设转向 ——Theoretical Position and Its Turning to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Problem Researc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作

 者:

 魏明/周琪

 作者简介:

 魏明(1979-),男,安徽定远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北京 100875;周琪(1988-),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教所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研究,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原发信息: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15 年第 201523 期 第 5-12 页

 内容提要:

 专业的概念自引入我国后历经长期的演变,已成为我国教育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概念。职业教育专业不同于普通教育中的专业概念,有其独特的属性和建设特征,必须密切联系地方产业结构、职业变化而不断调整。专业(集)群是对传统专业组织形式的突破,提高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但作为一个新型概念体系,同时存在研究的现实需求与理论不足,有待深入探讨分析,推动产教融合在不同层面上的制度创新。

 Theoretical Position and Its Turning to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Problem Researc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专业/专业群/专业集群/职业/产业

 期刊名称:

 《职业技术教育》 复印期号:

 2016 年 01 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15)0023-0005-08

  一、职业教育专业问题研究的基本立场

  (一)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性专业教育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是不设专业的,直到1952 年才广泛设置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中专学校是学习苏联的结果,技工学校则长期不按专业设置,只按工种进行设置。职业高中直到20 世纪 70 年代末才开始兴办,普遍设置专业。[1]英文文献中,专业“大体上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或美国高等学校的主修”。[2]主修(major)这个词首先出现在 1877-1878 年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的招生目录上,主修出现的原因是当时产业革命的发展对接受过专业领域训练的专家的需要。[3]主修或专修(major or concentration)是指在某一个两个及两个以上领域中的一定数量的课(courses)组成,它试图为学生提供成体系的知识学习(a body of knowledge)或者研究的方法以及适合一门主科或者主科领域(a subject or subject area)的实践。[4]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课程内容主要是来自相关的学科。专业也是学科的综合,须以学科的分类和发展为基础,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因此学科对专业有着重要的影响。[5]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专业的内涵与普通教育中专业的内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专业系根据社会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和学校教育规律与

 可能所设置的培养人才的学业门类。”“专业有按学科体系分类为原则设立的,如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有按职业所需的各项专门能力为原则设立的,如职业学校教育的专业”。[6]因此一般认为,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专业更侧重于学科分类的学术性,而职业教育的专业强调职业性。

  专业学习的三种可能性目的包括非准备性专业(non-preparatory specialization)、准备性专业(preparatory specialization)与职业性专业(occupational specialization)。准备性专业是职业前教育,是为了进入医学院、法学院等研究院;非准备性专业是只为学习和研究本身而进行的学习,不是为职业(career)做准备的;职业性专业则是直接与诸如教育、商业或者工程等职业相连的专业。[7]因此,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性专业的教育,“无论哪一级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其特点都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直接从事生产实践活动或服务活动”的劳动者。[8]

  (二)专业的职业性与专业建设的市场性

  职业教育是针对“以职业形式存在的工作活动”的教育,“职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逻辑起点,也是职业院校进行专业设置的基础。[9]从现代职业教育的起源看,任何种类的劳动和培训,一般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职业的内涵既规范了职业劳动的维度,又规范了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考核)的标准。为此,职业教育的专业就更多地具有了职业的属性,职业性成为职业教育专业的基本特征。有研究认为,职业教育专业与职业间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划分的基础是一组相关职业在职业能力方面的一致;二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依据是一组相关职业在

 职业功能与职业资格方面一致;三是专业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相关职业劳动过程、工作环境和活动空间一致;四是专业的社会认同,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与其对相关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判断的结果一致。[10]职业性原则是对专业职业属性的高度概括,职业属性是职业教育专业的本质核心。但是,职业教育的专业又并不等同于社会职业,它与社会职业之间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11]

  专业的职业性属性拓展了职业教育专业的外部联系,使其需要更多地考虑社会市场变化的需求。相较而言,“高职教育专业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更容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12]这主要是由于高职教育技术服务所面向的区域、行业与专业的特定指向,就使得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更多的具有了社会与市场的性质。所谓高职专业建设的市场性,“指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受到市场规律、市场机制、市场原则影响和制约的特性。”[13]市场性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本质属性,是基于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教育结构之相互统一而形成的。为此,从市场性出发的角度进行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则需要坚持以适应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满足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步。

  (三)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密切相关

  职业教育专业的属性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水平、产业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的变化发展要求职业教育主要为其主导产业服务,产业结构的变化发展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原动力;

 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又反作用于产业结构,促使其技术上不断提高和结构上更加优化,布局上更加合理。”[14]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间的关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产业结构决定职业教育的结构,技术和职业教育发展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能动作用。[15]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必然会引起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等一系列的变化,这就要求教育在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布局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等方面及时做出调整,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体系。其次,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管理部门和院校要积极主动并准确地把握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的政策趋势,根据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需求实际来设置或调整专业。瞄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缺口在类型、规格和数量等多方面的要求,以宽口径、多方向为重点设置专业。[16]

  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关系密切,二者互为影响,相互促进。在产业结构演变、产业布局、产业转移、产业融合与职业教育的结构层次、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上,通过二者在上述几个方面的互动达到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17]

  (四)社会职业分工变化要求专业综合化改革

  在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中,无论是进行专业设置还是实施对专业结构的调整,首先都需要进行专业划分工作,专业划分是专业设置的前提与基础。在专业划分的方法上,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学术门类划分,二是根据社会职业分类划分。但是职业教育专业划分的方法,从根本上离不开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实施职业分析,并找出相应的职业群。在具体的

 操作过程中,特别是针对现有专业的重新划分,对现有课程的内容、课程间相互关系及其整体结构进行分析,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辅助措施。[18]因此,职业分析、课程分析和培训分析是专业划分的主要途径。德国、美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划分是采用的职业分析的方法,在日本,职业高中和专修学校的专业划分工作建立在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而培训分析的方法是对职业分析法和课程分析法的综合运用,视从业资格对职业能力和培训内容要求的具体情况而定。[19]依据职业分析方法进行专业划分,则要研究关注社会职业的变化和职业分工的发展。而社会职业的变化又受到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应用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生产、服务、经营方式和劳动组织形式的变化。此外,专业划分还要考虑到能够满足学生对不同职业的适应和未来职业晋升发展的不同需要,也要有利于个人接受继续教育的要求。而且,最终专业划分的结果还要符合教育的规律,以便于学校设置安排课程和组织教学,不能脱离学校教育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可能性。[20]

  从专业划分的过程来看,始终存在专业划分的口径问题。我国学科专业划分所发挥的是一种教育管理上的规范功能,它规范着学校专门人才培养的口径和领域。[21]如果专业划分的口径过窄,可能就会出现学生就业渠道较窄,不利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等问题;如果专业划分口径过宽,又会出现专业设置的市场针对性不强,社会吸引力不足等问题。目前,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综合化既是现代社会职业分工综合化趋势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满足人类自身不断学习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高技术社会和现代化管理条件下的新型技术人才,有效地提高现代企业的劳动生产率。[22]总体

 上来说,面对社会职业分工的综合化趋势,拓宽专业口径,教育专业的综合化成为现实性需求。因此,也有研究人员提出需要改革当前专业划分与职业岗位对接的状况,按行业进行专业划分的思路。[23]这既表明了原有职业教育专业划分理论的困境,也提示了在新的经济社会背景下进行专业理论研究与改革的现实要求。

  二、理论与实践的转向:职业教育专业(集)群研究

  专业群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在高职院校自发展开,20 世纪 90 年代末专业群建设思想由原有课程体系逐步转到了专业建设角度。2006 年,教育部提出在 100 个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 500 个左右的专业群后,理论界对专业群的研究密切关注。专业群概念的出现是对原有“专业”概念的一种突破和创新,体现了专业建设的优化资源配置的思想,通过打破内部院系之间的隔阂,提高职业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一)服务产业群的专业(集)群内涵及其演化

  专业群是由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组成的集合。[24]对于相近或相关专业,可以是在同一学科体系之中,也可以是不同学科体系的,其范围以能否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实践教学加以界定。[25]有研究人员在“相近论”的基础上,认为“专业之间不仅有共享还有耦合”,并且强调“共享并不是专业群内专业间的必然要求,专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才是其主要特征。”[26]与第一种观点相比较,在专业横向联系的基础上又向纵向联系上进行了拓展,拓宽

 了针对专业群研究与实践的思路。可见,专业群概念的出现及研究深入,表明了与原先专业概念的区分,而且专业群的内涵,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专业目录、课程设置,还包含了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实训体系等形成的综合体。

  与专业群研究相比,专业集群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界定还不够明确。有些研究虽然以专业集群为名,其实质还是院校内部的专业群建设内涵。后续研究又出现“校际专业集群”[27]等概念,并有研究分析认为在一定经济地域内的高职院校之间构建校际专业集群,是高职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主动适应与战略创新[28],但都没有给出明确的专业集群定义。专业集群产生于产业集群,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是“以区域内一所或若干所重点建设的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品牌特色专业和专业群为核心,形成相关专业与专业群在空间上的集聚”[29],可以认为是对专业集群概念的一个较为完整地总结与表述。综合来看,专业集群建设跨越了单一的院校组织,是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范围内的专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其应具有如下特点:(1)专业集群是集群思想内涵在职业教育专业上的应用。群集(cluster)曾经被用来描述许多与生计教育、职业,和很多其他技能分类有关的内涵结构。群集的观念就是围绕一个对不同职业之准备而产生的。[30]专业集群充分吸收了集群资源整合、集约化发展的思想,有利于更好发挥区域职业教育的整体优势。(2)专业集群是对传统专业组织形式的突破与创新。职业教育专业的属性要求其更加适应市场的变化特征,专业集群概念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专业划分的局限,可以更好地对接区域产业

 集群发展的实践需求,服务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3)准确把握产业集群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是沟通专业与产业联系的纽带,是区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建设的主要依据。(4)专业集群是一个更加宏观的概念体系,目前更多应该研究实现其对区域内专业管理和调控功能的发挥。

  (二)“职业联系”是专业群建设的现实依据

  专业群的概念主要是在学校内部进行,目的在于整合或优化配置现有的专业资源,旨在通过专业群的发展,围绕师资、课程、基地建设等方面,从整体上带动并提升院校的实力和办学水平。关于专业群的对接点是什么,主要有对接产业链、职业岗位群、学科群几种不同的提法。如“专业群对应的是经济发展的产业链”[31],是通过对某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分析,构建相一致的专业群体系。而“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中的岗位群,均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


推荐访问:论职业教育专业问题研究理论立场及其建设转向 职业教育 转向 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