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力量”单元教学探讨【完整版】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逻辑力量”单元教学探讨【完整版】

2022-08-07 16:00:03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逻辑力量”单元教学探讨【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逻辑力量”单元教学探讨【完整版】

 

 “逻辑的力量”单元教学探讨 作

 者:

 陆平

 作者简介:

 陆平,重庆市南开中学校(重庆 400030)。

 原发信息: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2021 年第 20212 上期 第 46-48 页

 内容提要: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专门安排“逻辑的力量”这一单元进行逻辑教学。文章提出二次开发教材,搭建学习支架;创设活动情境,增强学习体验;优化课时结构,提高学习效率;融入其他任务,实现能力共生等教学建议来有效组织和实施该单元教学。

 关

 键

 词:

 逻辑思维/统编教材/单元教学策略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21 年 07 期

 “逻辑的力量”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任务主题。用一个单元的容量安排逻辑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新教材对逻辑思维的重视。

  一、单元学习任务群目标定位

  “学习任务群 4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提出要“反思和总结自己写作时遣词造句的经验,建构初步的逻辑和修辞知识,提高语用能力,增强

 表达的个性化”,明确将“逻辑知识”列为学习内容。“学习任务群 6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提出“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的宗旨,以及“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理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求逻辑。学习反驳,能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等目标与内容,特别强调对“推理”“反驳”等逻辑思维培养。

  二、单元学习任务分析

  单元文本由两个部分构成:“单元提示”和“学习活动”。“单元提示”提纲挈领地指出本单元学习的意义和内容;“学习活动”是主体,包括对学习内容的简要说明和对活动任务的设计与布置。

  2006 年人教版必修 4 也有关于逻辑的学习内容,只是以知识短文(《逻辑与语文学习》)的形式出现在“梳理与探究”板块。相比旧教材,新教材具有三个显著特征:

  1.学习内容弹性化

  新教材明显贯彻了“2017 年版课标”在学习任务群 4“教学提示(5)”中提出的一个原则——“不追求知识点的全面与系统”。“单元提示”指出:“在本单元中,我们会接触一些逻辑的基本方法,学会辨析逻辑错误,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运用逻辑知识来构建和完善论证。”教材并未囊括完整的逻辑知识体系,而是将学习重点放在“逻辑错误”

 “推理”“论证”三个方面,更明确指向语言学习和逻辑思维发展的目标。

  进一步考察,教材文本并没有对高中生必备逻辑知识的范围做出界定,也没有对有关知识的具体内容进行解说。换句话说,以现有教材文本来看,学生是无法有效完成学习任务的。当然,这并不是教材的缺陷,而是恰恰体现了教材的弹性优势——它在引导教学方向的同时,也为教学实践留下了选择与创造的空间。

  2.学习任务情境化

  统编版教材共设置了三个板块——“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它们分别对相关学习内容做了简单提示,并布置了 1-3 个学习任务。内容提示和学习任务都不是从纯粹的逻辑学角度切入,其语言材料多取自课文名篇、文学名著、交际语境、读写实践等,具有浓厚的情境化特点。如“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任务 1中,来自《孔乙己》《祝福》《庄子》《红楼梦》的语句语段,给学生提供了熟悉的学科知识情境;来自餐厅服务、家电维修、街头卖艺等生活场景的对话,给学生提供了非常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

  3.学习方式活动化

  对于知识性内容的学习,传统方法更偏重于静态识记和训练。新教材则不然,它更重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强调在语文实践中形成关键能力,因此任务设计注重探究性和实践性。本单元的六项学习任务全部为自主性的案例分析与探究,以及文章搜集与剖析、辩论赛、写作等实践性活动。

 这样的任务设计很好地落实了中“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中“切忌违背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生硬灌输一些语言学条文”的教学提示。

  三、单元教学实施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逻辑的力量”单元的教材文本其实只是一个纲领性的教学指导意见。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组织和实施该单元的教学?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二次开发教材,搭建学习支架

  “不追求知识点的全面与系统”并不等于说不需要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知识。“逻辑的力量”是活动类学习单元,它又是知识性特别强的学习活动,学生不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则,单元学习活动是难以开展的。而教材在涉及知识点时仅仅是列举了一些概念名称,并未做解说。比如“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部分,教材仅在导语中列举了“概念的含义前后不一致,立场的自相矛盾、态度模棱两可,理由站不住脚或推不出结论等”,在“任务 2”提及“划分不当”“自相矛盾”“强加因果”“以偏概全”。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这些知识点需不需要适当解说?学生对这些术语是陌生的,没有适当的讲解是无法理解掌握的;二是还需不需要辨析其他逻辑谬误?比如“偷换概念”“转移论题”这样常见的逻辑谬误是不可能避而不谈的,所以知识点范围还需要拓展。

  知识点范围的拓展还体现在宏观板块构架上。教材将学习重点锁定在“逻辑谬误”“推理”“论证”三个点上,“概念”“判断”则没有设计任务专题。事实上,逻辑内在知识体系必然存在,讲逻辑谬误、推理、论

 证,都绕不过这两大板块。就拿上文提及的“概念的含义”“划分”来说,本身就是“概念”层级重要的知识点。“概念”的知识在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阅读中内容要点的概括、表达中概念的明晰等,都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要求,也是中学生出现问题比较多的地方。因此,诸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定义方式、概念的划分、概念的限制与概括等知识就属于必备知识,在教学中应该加以拓展。

  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构建更切合师生实际需要的辅助教材(或讲义)。二次开发的辅助教材或讲义必须突出高中学生本位、语文学科本位,通过鲜活的范例呈现知识,通过真实有趣的情境活动促成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2.创设活动情境,增强学习体验

  情境式教学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体验,进而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在逻辑知识教学中,活动情境的设计很有必要。教材上出现的情境既有取材于课文名篇、文学名著的语文学科知识情境,也有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社会生活情境;既有现成语料分析探究的虚拟情境,也有日常语言搜集、辩论、写作等真实活动情境。统编版教材的活动创设未必涵盖逻辑学习的全部内容,但为教学活动中的情境创设起到了很好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在必要的知识讲授(口头或书面)环节,教师应力求深入浅出;选用示例,要多从课文、名著、时评美文、学生习作、交际场景中选择生动活

 泼的语料;在自主探究、知识运用环节,更要贴近真实的生活场景,突出语文学习的学科本位。

  3.优化课时结构,提高学习效率

  本单元教学还会遇到一对矛盾——学习任务和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教学中,逻辑规则和逻辑方法的抽象程度极高,完成学习任务殊为不易;一个单元对应的教学时间通常为 8-10 个学时,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优化课时结构,对提高学习效率至关重要。课时结构优化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分散教学。“逻辑的力量”以单元形式呈现,鉴于知识理解难度大,学生接受、转化的效果需要时间,所以在教学时可能不太适合集中使用课时和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笔者建议按照逻辑知识固有体系,抓住概念、判断、推理、论证、逻辑谬误五个核心概念,将教学任务分成五项子任务,分别形成教学单元,穿插在本册教材其他单元的教学中,保证有足够长的知识缓冲期和转化期,以避免知识太过密集而影响学习效果。20 世纪 80 年代前期的高中教材对逻辑的编排方式是,在第一册穿插“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间的关系”“简单判断”三个知识点,第二册穿插“复合判断”“演绎推理”“归纳推理”三个知识点,第三册穿插“论证的方法”“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两个知识点。这种编排形式对今天的教学安排依然有借鉴价值。

  其次,双线并进。这里的“双线”指主线和辅线。主线教学指完成教学任务的常规教学,即课堂教学。辅线教学指清扫外围知识障碍的教学,

 即以预习、复习为主的课外自主学习。只有将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与课内互助学习相结合,才能保证课内学习的高效。辅线教学要顺利进行,不仅有赖于教师的精心组织与管理,也与前文谈到的教材二次开发的质量息息相关。

  再次,课型分类。本单元的课堂教学极易沦为知识的生硬灌输和机械训练。为此,我们可以按照任务目标把每一项子任务的课堂分为两种类型:知识建构课和知识运用课。每一课型用时 1-2 节,总课时不超过 3节。前者以逻辑知识的建构为目标,侧重于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后者以实现逻辑思维能力迁移为目标,侧重于用逻辑方法提升其读写水平。两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如下表所示:

 4.融入其他任务,实现能力共生

  单元教学设计,应该有更开阔的视野。我们不仅要在本单元教学中实现逻辑知识学习与阅读、表达、写作等语文活动的有机结合,还需要打通任务群之间、单元之间的壁垒,在其他任务群学习或者单元学习中有机融入逻辑知识,并运用逻辑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运用“概念的概括”知识提升文本的分析、概括能力。有教师在教学《项脊轩志》时,要求学生采用“对象+状态”的方法概括文中有哪些“喜”与“悲”。我们知道,概念的概括是根据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使一个外延较窄的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广的概念。《项脊轩志》第一段描绘了项脊轩修葺后的若干事物及其特点,

 采用“对象+状态”的方法事实上很好地抓住了两类不同的概念。但是教师的指导不得要领,他对“喜”的概括是:室始洞然、栏楯增胜、桂影可爱、悠然自得。这更多是摘取或简单组合原文中现成的短语,并没有真正概括。从对象看,“上(顶)”“室”“栏楯”属于同一类,它们共同的上位概念可以概括为“屋舍”;从状态看,“不漏”“洞然”“增胜”共同的上位概念可以概括为“舒适”。于是我们可以概括出一种“喜”:屋舍舒适。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依次概括出其他“喜”:生活惬意、环境幽雅。按照这样的教学思路,我们就巧妙实现了逻辑教学的“化整为零”和“学以致用”。


推荐访问:“逻辑力量”单元教学探讨 完整版 单元 逻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