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鲁迅小说世界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走进鲁迅小说世界

2022-08-05 13:40:03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走进鲁迅小说世界,供大家参考。

走进鲁迅小说世界

 

 走进鲁迅的小说世界 ————从教材鲁迅作品中延伸出的专题学习 作

 者:

 吴泓

 作者简介:

 吴泓,广东省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518201)。

 原发信息: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南京)2021 年第20211 期 第 39-43 页

 内容提要:

 以六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或节选的鲁迅小说作为参考,确定鲁迅作品专题学习的阅读篇目,开展鲁迅作品延伸阅读专题学习:聚焦语言与思维、思想与人格,确定学习目标,通过泛读、精读、研读等,实现从泛读向研读的进阶,从专题阅读向论文写作的迁移。

 关

 键

 词:

 鲁迅作品/专题学习/教材选文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21 年 07 期

 各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选编过鲁迅作品。为了让学生真正读懂鲁迅作品、读懂鲁迅,基于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我们在高二年级上学期开展了一次延伸阅读专题学习。

  一、专题学习内容:聚焦鲁迅,选定作品

  (一)为什么读鲁迅

 其一,鲁迅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中国社会诸多问题思考的深刻性、丰富性与宏阔视野,对思想启蒙运动的怀疑态度、清醒认识和批判理性及其“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抗争精神,在整个 20 世纪的中国作家中,确实少有人能与其匹敌。鲁迅研究学者王得后就认为,鲁迅的思想是“立人”的,是“以‘立人’为目的和中心、以实践为基础、以批判‘根深蒂固的所谓旧文明’为手段的关于现代中国人及其社会如何改造的思想体系”。而如何改造社会,如何塑造新人,也是学生“走入现代”所需要思考或解决的一个重要议题。

  其二,鲁迅作品虽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却树立起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经典范式。他的作品中在体裁、叙述手法、人物刻画、形象塑造、语言运用,以及吸收、运用最先进的现代主义表现方法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1923 年,茅盾在《读〈呐喊〉》一文中就予以极高的评价:“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学生接触、了解、探究鲁迅小说的这些新文体、新手法、新语言,也必将给他们的语文学习带来极大的益处。

  其三,鲁迅研究学者张梦阳在反思自我时吐露真言:“80 余年的鲁迅研究论著,95%是套话、假话、废话、重复的空言,顶多有 5%谈出些真见。”由此推断,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鲁迅小说思想内容或表现形式存在着误读、偏读、浅读等现象,让“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的情形,也绝不少见。阅读鲁迅小说及评论性文章,比较其

 正误、高下,去伪存真,有利于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的品质和形成现代化的人格。

  (二)选哪些作品

  以各版教材选入的鲁迅小说作为参考,选择本次鲁迅作品专题学习的阅读篇目,分别是:《狂人日记》、《药》、《阿 Q 正传》(节选)、《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示众》、《孔乙己》、《故乡》、《肥皂》、《孤独者》、《高老夫子》、《离婚》、鲁迅的《呐喊》自序、许寿裳的《鲁迅先生年谱》以及相关评论文章等。之所以确定专题小说的这些篇目,主要有两个维度的考虑:一是人物类型多样,有农民(含游民)、市民、知识分子以及女性形象等;二是表现文体及手法的多样,有日记体、传记体、回乡体以及象征手法、写实手法等。

  二、专题学习目标:关注语言与思维、思想与人格

  (一)语言与思维目标

  1.语言目标。鉴赏被誉为“在中国新文坛上”“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的鲁迅小说的表现形式,体会并感受其简洁、凝练、含蓄、诙谐、幽默又极具讽刺意味的语言风格。

  2.思维目标。研读选入的评论性文章,能够提取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能找到支持观点的“事实”(材料);能认识到支持主要观点的“事实”(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基本联系;能比较、辨别、推理、判断、确认这些观点及“事实”(材料)的正误、高下,以及这些“事实”(材料)是否

 真实并具有说服力;能在表达的过程中,对这些文章的观点或材料等,提出假设或做出批判性评价;进一步巩固已有的“思辨性”思维能力。

  (二)思想与人格目标

  1.思想目标。感受小说中作者“铁屋中的呐喊”和“荷戟独彷徨”的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为人生而且改良这人生”的写作动力,以及作者“感时忧国”的启蒙主义思想和价值取向。

  2.人格目标。深切关注现实世界,积极参与社会改良,树立“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悲悯情怀。

  三、专题学习过程:从“泛”到“研”,从读到写

  (一)泛读《鲁迅先生年谱》一文

  学生已读过一些鲁迅小说,但对鲁迅本人及《呐喊》《彷徨》中一些经典作品的了解恐怕并不深入。为此,本次专题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阅读许寿裳的《鲁迅先生年谱》,目的是让学生对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生平事迹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学习活动如下:

  年谱是按年月记载某人生平事迹的著作或者文字。许寿裳的《鲁迅先生年谱》一文近 5000 字,具有列提纲式的明显特征。请同学们提取文中重要信息,采用列表格的方式,对文章的重要信息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概括或提炼。

  (二)精读 13 篇鲁迅小说

 我们将《狂人日记》《药》《阿 Q 正传》《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示众》7 篇小说作为主要精读篇目,将《孔乙己》《故乡》《肥皂》《孤独者》《高老夫子》《离婚》6 篇小说作为次要精读篇目。

  首先,了解小说形式发展的类型。

  鲁迅写过《中国小说史略》等研究的专著和文章。从他的写实风格和讽刺艺术就可以看出,古典小说《儒林外史》等,深刻影响着他的小说创作。如他说“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则无一贬辞,而情伪毕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等等。

  鲁迅受西方现代小说的影响也很大。他留学日本接触到意识流、非线性叙事、消解意义的后现代小说,为他探索和创造小说的“新”形式带来很大帮助。了解到这些情形,有利于我们在阅读鲁迅小说和评价鲁迅小说时,关注到他的作品两种类型兼有,侧重现代意识。

  其次,了解小说阅读的不同方法。

  阅读一篇(本)小说,有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方法:一种方法是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认定的“通往作者意图说”,即通过仔细寻找、分析、甄别作者镶嵌在文本中的“细节”(如小说措辞、组句、布局、视角、人物等),努力构建一份旨在通往作者意图的地图;另一种方法是法国结构主

 义思想大师、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宣称的“作者已死说”,即绕过作者,根据我们对文本的解构来制作一份属于自己理解的地图。

  针对鲁迅小说的阅读,温儒敏先生也给出一些建议:“其实鲁迅,他的小说有个基本的格调叫忧愤深广……要好好体会鲁迅作品的忧愤深广,我们才能够进入到鲁迅的文学世界”“还要注意到鲁迅的小说……对整个中国传统的小说革命性的突破”“非常贴近现实”“几乎每一篇作品,每一篇小说都有独特的发现”“还要注意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的突破和创新”,等等。

  最后,了解鲁迅小说的形式特点。

  著名学者李欧梵在他的《铁屋中的呐喊》一书的第三章中曾开列了一张表,并分析鲁迅在获得《故事新编》的艺术自由之前,为确立现代小说的规范进行过多么广泛而深入的探索:

  仅仅把鲁迅各篇小说中的试验开列出来,就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在《狂人日记》中,他将日记形式转为几乎是超现实主义的文本,后来的各篇又进行了各不相同的试验,如人物描写(《孔乙己》和《明天》)、象征主义(《药》)、简短复述(《一件小事》)、持续独白(《头发的故事》)、集体讽刺(《风波》)、自传体说明(《故乡》)、谐谑史诗(《阿 Q 正传》)。在后期更成熟的《彷徨》诸篇中,他又扩展了讽刺人物描写的反讽范围(《幸福的家庭》《肥皂》《高老夫子》《离婚》),也扩展了在那些较抒情的篇章中感情和心理撞击的分量(《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此外,他还试验了对日记形式更加反讽的处理

 (《伤逝》)和一种完全没有情节的群众场面的电影镜头式的描绘(《示众》),还有对某种非正常心理的表现(《长明灯》《兄弟》)。对于业已熟悉鲁迅小说的读者,我上面所列的种种技巧试验的名称只不过是一些简略的概括......

  ——了解鲁迅小说这些形式上的特点,对我们阅读和评价鲁迅小说大有助益。

  学习活动如下:

  重点精读 7 篇小说,做好读书笔记。主要记录阅读时的感受、思索、追问、质疑、判断及发现等。请针对其中一篇小说,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要求:(1)网上查询读书笔记写作的一般格式;(2)摘录你感受最深的文段;(3)对摘录的文段进行点评。

  (三)研读选入的理解性文本

  从这一环节开始,学生要研读专家、学者的评论文章。我们一共选择了两组共 12 篇文章。之所以选定这些文章,并将其分成两组,其设想是分别从两个层面——整体层面、单篇层面——对鲁迅作品的思想主题、叙事方法和表现形式等做出各有侧重的评价。这样,从相对整体的吸纳到局部的比较、分析、判断,有利于学生在研读过程中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

  下面,我们将从这两个层面给出一些研读的意见或建议。

 先说第一组的整体研读。篇目是:(1)王锡荣的《鲁迅小说——中国 20 世纪小说高峰》;(2)李啸峰和毕玉珊的《鲁迅:创造“新形式”的先锋》;(3)王涘海的《鲁迅小说叙述者特色》;(4)王白云的《鲁迅小说中叙事符号的量化分析》;(5)沈文慧的《你的痛苦是我的快乐——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解读》;(6)李泽厚的《鲁迅才是真正的深刻与伟大》。

  整体研读这 6 篇文章,主要是从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叙述方法、叙事符号和人物形象(以群像“看客”为主)等几个方面切入鲁迅小说。当然,仅从这几个方面来评价鲁迅小说或许并不全面,但确实能够相对整体地吸纳鲁迅小说的思想意蕴、人物形象、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内容。而从研读技能或方法的角度来看,除了李泽厚的《鲁迅才是真正的深刻与伟大》一文理解难度较大,其余各篇文章的层次都非常清晰,逻辑关系也比较严密。提取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并且找到支持这些观点的“事实”(材料);认识到支持这些主要观点的“事实”(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基本联系点,也并不困难。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有条理地分析文章内容、有层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等诸多能力一定会有进步与提升。

  再说第二组的单篇研读。篇目是:(1)王平的《走出叙事的迷宫——〈狂人日记〉文本分析》;(2)宋剑华的《启蒙无效论与鲁迅〈药〉的文本释义(节选)》;(3)林兴宅的《论阿 Q 的性格系统(节选)》;(4)叶继奋的《双重叙事与“复调”主题——〈祝福〉主题的

 叙事学阐释》;(5)查尔斯·艾勃的《鲁迅的〈在酒楼上〉(节选)》;(6)宋剑华和邹婧婧的《〈伤逝〉:鲁迅对思想启蒙的困惑与反省》。

  单篇研读主要是要培养或训练学生对小说这种文本进行准确、精当的解读的能力。为此,在之前的整体研读阶段,我们就选入了与小说文本解读内容相关的篇目,如王涘海的《鲁迅小说叙述者特色》,王白云的《鲁迅小说中叙事符号的量化分析》。

  那么,怎样培养或训练这种能力呢?

  首先,要学习文本解读的一些方法。

  本专题我们主要学习“叙述学”分析法。具体文章有王涘海的《鲁迅小说叙述者特色》、王平的《走出叙事的迷宫——〈狂人日记〉文本分析》、叶继奋的《双重叙事与“复调”主题——〈祝福〉主题的叙事学阐释》、查尔斯·艾勃的《鲁迅的〈在酒楼上〉(节选)》。

  所谓“叙述学”分析法,主要以叙事作品(主要是小说)为研究对象去发掘其内在的结构规律。通俗地说,就是一个故事是通过“谁”讲述出来或者组织起来。“叙述学”分析法主要有故事分析(包括故事序列分析,故事类型分析等)和叙述视角分析(包括叙述者的人称、角度、位置、可信度,叙述者的声音、叙述的速度等)两种。“故事分析”我们常常会用到,如分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叙述视角分析”我们比较陌生,上述文章就主要侧重于“叙述视角分析”。学习“叙述学”分析法中的“叙述视角分析”,可以打开文学作品瑰丽诡异的“内宇宙”——那些我们自以为通晓明白的故事、情节、作者、读者、视角、评

 论等,都可能有新的含义;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理解甚至会被颠覆,而另一些新的理解会迎面而来。

  此外,读王白云的《鲁迅小说中叙事符号的量化分析》、宋剑华的《启蒙无效论与鲁迅〈药〉的文本释义(节选)》,我们可以学习“符号学”分析法;读林兴宅的《论阿 Q 的性格系统(节选)》,我们可以学习“系统论”分析法;读宋剑华和邹婧婧的《〈伤逝〉:鲁迅对思想启蒙的困惑与反省》,我们可以学习“新批评主义”细读法。当然,很多时候评论者是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多种分析法同时运用。

  其次,要能够比较、甄别、判断这些文章提出的观点和列举出的“事实”(材料)的正误、高下,以及这些“事实”(材料)是否真实、是否具有说服力。如学生研读《〈伤逝〉:鲁迅对思想启蒙的困惑与反省》这篇文章,就可以依照这篇文章第一段所说的——“在《伤逝》问世的八十多年时间里,评论家们不是从作品文本而是从抽象理论,将其赋予了‘社会黑暗说’‘知识分子软弱说’‘子君新女性说’‘涓生肯定说’‘兄弟失和说’‘鲁迅婚姻说’等穿凿附会的主观诠释,进而使《伤逝》完全脱离了其自身所固有的审美意义,成为学术界精英发挥自由想象的言说对象”——上网去查询《伤逝》之“社会黑暗说”“知识分子软弱说”“子君新女性说”“...


推荐访问:走进鲁迅小说世界 鲁迅 走进 世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