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24讲)-第十讲,韩东与其诗歌《山民》(精选文档)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文章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24讲)-第十讲,韩东与其诗歌《山民》(精选文档)

2022-06-29 16:50:06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24讲)-第十讲,韩东与其诗歌《山民》(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24讲)-第十讲,韩东与其诗歌《山民》(精选文档)

 

  1

 海

 口

 经

 济

 学

 院

 教

 案

 纸

 教学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十讲

 第三代诗人的代表 —— 韩东与其诗歌《山民》

 学时数

 2 2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 1 、掌握“山民”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2 2 、熟悉诗人的创作风格。

 3 3 、了解诗人及其创作成就。

  教学重点

 1 1 、理解诗中的“山”、“海”、“山民”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2 2 、把握诗歌的主体意蕴。

 教学难点

 1 1 、诗歌体现了怎样的感情世界和人生感悟。

 2 2 、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

 【 课程导入 】

  复习海子的诗歌《麦地》导入新课学习。

 【 讲授内容 】

 一、走近诗人

 韩东,1961 年生于南京市。8 岁随父母下放到苏北农村。在那里度过了童年。1982 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现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白色的石头》。1984 年冬,与诗人丁当、于坚等创办《他们》文学社团,出版民间刊物《他们》。除在国内外发表大量诗歌外,还写有诗学论文及小说。其诗歌《有关大雁塔》被作为日常主义诗歌代表作。韩东“80 年代的创作保持了一种冷静的、个人化同时又富于诗意的抒情性,并且更直接地掺入对日常生活的感觉。

 他的诗学主张在一部分青年诗人中很有影响。他的著名的‘诗到语言为止’的命题,旨在反对朦胧诗人所扮演的‘历史真理代言人’的角色以及他们强烈的社会意识。他主张当代诗人应更直接、更具体地反映人的生活情状,诗人的责任在于对日常事物保持审美的敏感,并用‘口语化’来改写当代诗歌语言”。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多媒体

  2

 海

 口

 经

 济

 学

 院

 教

 案

 纸

 《山民》可以说是体现了“一种冷静的、个人化同时又富于诗意的抒情性,并且更直接地掺入对日常生活的感觉”的代表作。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说明:本诗语言平淡直白,通篇叙述是纯客观的,句式单调没有任何描写性的语言,也没有任何直抒胸臆的表达。(这样的语言恰恰适合于诗歌内容的沉闷,起到了加重这种感觉的作用。)

 朗读时用一种纯客观的叙述性口语口气,让题材本身出来说话。诵读时要注意从平淡的诗句中体会作者的深意。

 三 、写作背景

 《山民》写于 1982 年。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反的“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

 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有了开放的意识,但传统的思想束缚着人们的行动,他们仍然只停留在“想”上,诗人用这首诗批判传统文化的封闭,呼唤真正的思想解放。

 四 、诗歌赏析(讲解)

 这是一首具有浓厚讽刺意味的现代寓言诗歌。

 梳理结构层次:

 第 1 节,“他”和父亲的问答,表现出世居山中的父辈只知道山外是山,对群山以外的世界茫然无知。这让我感到“疲倦”。

 第 2、3、4 节,写“他”的思绪。想“他”应该与父辈有所不同,但只是想想而已,最后只会埋怨:“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问题设置:

 1.怎样理解诗中第一节的父子对话和“他不做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生答,师补充)

 2.再读诗歌,思考山民最终也没有离开山,而只是遗憾,“他”遗憾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遗憾?(生答,师补充)

  3.学生思考这首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山民形象?(生答,师补充)

 4.山民为什么要走出群山?(生答,师补充)

  5.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它们有什么象征意义?(生答,师补充)

 6.这首诗发表在改革开放初期的 1982 年,你认为诗人用这首诗重在表达什么? (生答,师补充)

  3

 主题思想: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中国刚刚从“文革”的浩劫中走出,百废待兴,抚平创伤的人们迫切地想了解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冲破文化桎梏的强烈愿望。这首诗歌假借一个山民的口吻,叙述一个寓言故事,人不安于“山”,总是向往“海”。诗歌语言平实,意蕴丰富、隽永,在平静中蕴涵作者强烈的人生感悟——要冲破长期以来封闭传统文化的窒闷。

 写作特色 :

 1.深刻的哲理。“山民”在诗中消失了它原有的含义,成了一种符号,是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平静的叙述中,隐藏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激情。

 2.反讽和渲染的作用。作者有意用单调的句式,渲染一种沉闷的文化环境给人的感受,起到了加强沉重和冷峻气氛的效果。

 板书设计:

 《 山民 》

 山(封闭的传统思想、文化 )

 海(光明、美好的理想 )

 【 课堂小结 】

  父辈安于命运、固守乡土、不知向外发展,这是封闭性的社会中保守、惰性力量的表现,是封闭性社会成员劣根性的体现,它使人“疲倦”、沮丧。诗中的“他”,虽和父辈的想法不同:他知道群山外面有广阔的世界,有走出群山去看大海的想法,甚至有即使自己走出不出群山,也要让子孙后辈继续走下去的筹划;但路途的漫长、遥远、艰辛,使他“疲倦”而怯于前行。结尾“他”的“遗憾”,更具有讽刺意味。父辈不知而不为,“他”却知而不为,耽于幻想而却不行动,不愿种树,只想乘凉。“他”和父辈实质上并无两样,都缺乏冲破传统的开拓意识和披荆斩棘的精神,“他”也是被针砭的对象。揭示精神弊端,是本诗的题旨所在。

 【 思考与作业 】

  1.你认为这首诗的美表现在哪里? 2.简析《山民》的思想意蕴及主要艺术特色。

 【 书目推荐 】

 1.韩东.白色的石头.上海 :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韩东.你见过大海:韩东集 1982——2014.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

  4

 3.韩东.夜行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 教学小结 】


推荐访问: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24讲)-第十讲 韩东与其诗歌《山民》 山民 中国 教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