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2022-07-18 15:30:08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重点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精品学习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历史学科考试复习提纲【必修 2】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和灌溉工具 ( 1)主要耕作工具: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农具主要是石刀、石斧、石犁等。

 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中很少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至此,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善。

 (2)灌溉工具: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 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2. 了解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 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3. 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称为“井田制” 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 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

 这种封建土地私有制在中国历史上 ①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②男耕女织,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精耕细作, 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但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5. 了解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 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 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 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6. 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业: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③西周 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⑤唐朝丝织技术高, 以轻盈精湛著称, 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图案生动活泼。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缎, 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2)冶金业:①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②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 荣时期。代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③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④两 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⑤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3)制瓷业:①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②东汉烧出青瓷。③北朝烧出白瓷。④唐朝,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⑤宋朝,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⑥明清时瓷器种类丰 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奉为珍品。江西景德 镇是著名的瓷都 7. 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宋以前,市与坊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2)宋朝时,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旧时日中为市的 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8. 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 主要的商业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 - 1 - 欢迎下载 第 1 页,共 9 页

 精品学习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 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商帮:明清时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商帮” 9. 理解“重农抑商”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 首倡: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含义: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影响:积极:封建社会前期,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 作用。

 消极:明清时期,抑制了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近代中国落后。

 10. 理解“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明代“海禁” :明太祖为防倭寇之患,下令实行“海禁” 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他规定 :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 清代“闭关锁国” :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 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影响:

 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 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而且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了解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时间: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点:东南沿海地区 代表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2.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客观上促进了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3.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 时间:甲午中日战争后( 19 世纪末)

 原因:

 ①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 的限制。

 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 运动等)。

 4.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时间:民国初年至一战期间( 概况:短暂的春天 1912-1919 )

 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④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 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发展最快行业:纺织业、面粉业;著名实业家:张謇 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5.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时间:国民政府前十年( 1927-1936 )

 表现: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鼓励发展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 - 2 - 欢迎下载 第 2 页,共 9 页

 精品学习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6. 探讨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经济方面:

 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 近代化进程和社会的经济发展。

 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推动中国 ②政治方面:它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

 和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到来(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思想方面:

 它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为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社 会条件,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总之,民族工业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专题三 1.了解“一五”计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时间:

 1953-1957 ;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 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意义: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理解三大改造 时间:

 1953-1956 年底;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农业加入 农业生产合作社, 将农民土地私有变为集体所有; 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意义: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手工业也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3.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1956 年)

 (1)主要内容: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①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 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工业国。

 ②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4.了解“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年)

 “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上大炼钢铁,农业上浮夸风,这些情况反 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生产关系的调整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 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959-1961 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5.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年 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 2)抛弃了“以阶 级斗争为纲”的 “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的战略决策,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开序幕。

 ( 3)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此拉 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主义道路的起点。

 6.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1978

 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首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生产资料所有制没变:仍然是公有制)

 。

 意义:

 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国农业的发展。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全 - 3 - 欢迎下载 第 3 页,共 9 页

 精品学习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7.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时间:

 1984 年以后。主要形式:国有企业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内容:( 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经济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并存的分配制度。

 ( 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 作用 :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8.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东的史实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 (1)经济特区的设立:

 海南岛。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980 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

 、珠海、汕头、厦门; 1988 年, 1884 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 14 个沿海港 口城市。(江苏有南通和连云港)

 (3)沿海经济开放区:

 湾地区 1985 年以后,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 (4)1990 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 放的重点和标志。

 20 世纪 90 年代改革开 我国对外开放体系: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 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9. 理解“南方谈话”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1992

 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 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 “三个有利于” 等问题外, 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10. 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决定 中共十四大( 1992

 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 年):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中共十五大( 1997

 年):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 (1)

 (2)

 (3)

 鸦片战争以后, “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到了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 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子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仿照欧洲的裙子也流行于大 城市中。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1)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废止缠足” ,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民国时期, 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 改为简约文明。但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3. 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1)轮船:

 (2)火车:

 (3)汽车:

 19 世纪 70 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80 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4)飞机:

 1909 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 - 4 - 欢迎下载 第 4 页,共 9 页

 精品学习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4.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电报:

 19

 世纪 70 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 房。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

 1875 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3)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5.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20 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 20 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 (1)

 19 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的《中国丛报》 、《万国公报》 。

 ( 2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 3 )《申报》时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4)自 19 世纪 70 年代起, 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戊戌变法时期的 《时务...


推荐访问: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知识点 必修 学业

猜你喜欢